超能量小店 健饼煎饼:从地摊小吃“逆袭”为全国连锁品牌710家门店让小米煎饼走出太行山

2025-06-16 02:13:27作者: 全国门店

  超能量小店 健饼煎饼:从地摊小吃“逆袭”为全国连锁品牌,710家门店让小米煎饼走出太行山

  5月27日一早,位于石家庄市裕华万达步行街南头的健饼·煎饼小店内,煎饼鏊子上慢慢的开始“滋滋”作响,热气升腾。店员穿着统一的工作服,按照培训流程,摊饼、抹酱、放上薄脆……制作完成后,放进统一的包装袋,递给顾客。

  “一个煎饼里有杂粮、鸡蛋、蔬菜,营养均衡,早餐吃一个煎饼就够了。”刘亮在附近工作,习惯上班前在楼下买一套煎饼作为早餐。迪丽努尔从新疆到石家庄出差,因为要赶飞机,早餐也选择了酒店附近的“健饼”,一口咬下去直呼“好吃!”

  提到煎饼,大家印象里大多是没有名字的地摊小吃。“健饼”却将这个传统的地摊小吃开到了全国,如今在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内蒙古等省区有710家连锁门店。5月28日,“健饼· 煎饼”创始人高伟栋和记者说,他的梦想是把煎饼做成国际连锁品牌。

  今年36岁的高伟栋是井陉县测鱼镇测鱼村人,这个村子位于太行山深处。由于从小家庭困难,高伟栋十几岁便走出深山到外边闯荡,做过建筑工人、服务员、保安等40多种工作。有人曾说他换了这么多工作,干什么都不行。高伟栋和记者说,“我觉得我是一直在寻找人生事业的方向和活着的意义。”

  高伟栋回忆,有次他在大街上偶然看到了一份报纸,上边报道了煎饼里用的薄脆是黑作坊加工出来的,食品安全没有保障,被评为“不能吃的小吃”。

  煎饼对于高伟栋来说,是家乡的味道。“小米煎饼在我的家乡传承了几百年,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煎饼鏊子。”他和记者说,小时候品尝小米煎饼时的香味,他依然记忆犹新。于是,他萌发了要为煎饼“正名”的想法。

  2016年,高伟栋决定摊煎饼创业。起初家人不同意,认为摊煎饼“没出息”,但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,他的母亲和哥哥在石家庄品汇广场开了第一个煎饼摊,高伟栋则在附近找了一个其他的工作。

  后来,高伟栋每天趁着下班后的时间,以“帮忙”为由,趁机“学艺”。在他的坚持下,家人终于同意让他一起摆摊卖煎饼。

  高伟栋做了一个看似“破天荒”的决定,在摊煎饼时率先戴上了口罩和手套。“当时顾客都觉得很新鲜。我想,要让大家吃得放心,就得从细节做起。”

  除了卫生习惯,高伟栋在原料上也很“较真”。“小米是自己家种的,当时没车就坐公共汽车从村里拉到市里。薄脆都是自己前一天下午炸的。”高伟栋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,“有顾客问我‘你这是山东煎饼,还是天津煎饼 ’,我特别自豪地说‘这是河北煎饼,我家乡的味道 ’。”

  这份对服务和品质的坚持让高伟栋的煎饼摊获得了不少顾客的认可。“回头客”也慢慢变得多。煎饼摊位从1个扩展到4个,“最忙的时候,摊位前从早晨到下午都有人排队,还有顾客跟着我们换地方。”高伟栋说。

  “国外一个小小的汉堡都能成为国际连锁品牌,我们的煎饼为啥不可以?”在摊位扩张的过程中,高伟栋有了想开连锁店的想法。高伟栋一次次走出去考察,成都的煎饼道、天津的煎饼果子、北京的黄太吉……他发现干净统一的装修能让顾客更有信任感,“煎饼也要有自己的品牌”。

  2017年,经过对比、学习,高伟栋注册了“健饼”品牌,“就是健康的煎饼”。

  有了想法,真干起来,可没那么容易。在创业初期,高伟栋联系了很多人,终于找到了一位投资人愿意投资他开店,紧接着便迅速从一家店开到了第四家店,然而因缺乏经验,快速扩张也带来了“高额亏损”。

  品牌化带来的不仅是辨识度,更是标准化。高伟栋没放弃,他组建团队研发配方,统一原料采购、制作流程和服务规范。“比如小米糊的浓稠度,以前靠经验,现在有了明确比例;薄脆的油温,精确到多少度。”“健饼”逐渐打磨出可复制的单店模型,吸引加盟商加入。

  2019年,高伟栋响应家乡的返乡创业政策,带着团队回到太行山脚下,在当地政府和各种政策的支持下,建设了种植基地,并打造了以太行山小米为主的煎饼原料产业基地,形成了“种植—生产—加工—销售”全产业链,积极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。

  太行山上,满目青翠。“健饼·煎饼”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内,伴随着“轰隆轰隆”的响声,电动石磨快速转动,小米浆顺着磨边往外流。在村子的另一端,二期生产车间也在紧张作业,油炸后的香酥薄脆在传输带上冷却,工人们“全副武装”,将薄脆包装成袋。

  高伟栋介绍,今年企业还打算建一个石磨面粉厂,“石磨磨出的小米糊保留了谷皮中的营养,虽然产量低,但口感更细腻。”

  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,“健饼·煎饼”被更多人看到,井陉太行山深处的太行小米也随着一套套煎饼走出了大山。

  截至目前,健饼全国门店达710 家,北至内蒙古,南至深圳,近期印度尼西亚的首家海外门店也即将开业。“我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高品质的煎饼,把我们的煎饼卖到全国,卖到全世界。”高伟栋说。

  如今,高伟栋依然保持着 “地摊习惯”:只要有时间就去门店巡店,跟顾客闲聊征集意见。“有个顾客说煎饼太烫不好拿,我们马上设计了隔热纸套;还有人建议增加口味,现在我们在直营门店试推出小米南瓜煎饼、小龙虾煎饼等新口味。”

  从街头地摊到连锁品牌,健饼的故事看似是 “卖煎饼” 的成功,实则是“让传统美食体面起来”不断坚持的胜利。高伟栋说:“煎饼其实没什么技术上的含金量,但想做好它,得有‘笨功夫’——干净是底线,品质是招牌,而品牌的背后,是对每一位食客的尊重。”(边义婷 苏畅)